闵行合葬生态节地葬陵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生态节地葬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推崇。作为这一理念的实践者和推广者,将继续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市民提供一个和谐、宁静、环保的安息之地。一、骨灰节地型墓位安葬,指在安葬设施内采用节地型墓位安葬骨灰的一种形式。骨灰节地型墓位的标准为:安葬骨灰的单独墓位和合葬墓位的占地面积小于1m,墓碑高度(碑额至地面的距离)低于0.8 m。二、骨灰植树(花、草等)安葬,指在安葬设施内不设硬质墓穴和墓碑,使用可降解容器或直接将骨灰藏纳土中,以植树(花、草等)为主要标识(或设置其他小型标识物)安葬骨灰的一种形式。生态葬的特点:简约、自然、和谐、环保。闵行合葬生态节地葬陵园
今年1月份,广州市开展了2024年头一批骨灰撒海活动,撒海骨灰共485份,此后将继续集中开展多批次骨灰撒海出海活动。据介绍,广州于1988年在全国初创骨灰撒海活动,开创了有关部门组织骨灰撒海活动先河,近几年每年报名参加骨灰撒海活动的市民均超过3500人。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愿意选择骨灰撒海安葬?在广州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副处长周韵看来,较主要的原因是大家对于生态安葬方式接受程度的提高。“我曾经遇到不少外省人员多方探寻可以举办骨灰撒海活动的城市,因为逝者曾经许下遗愿,希望以回归大海的方式离开,他们然后辗转来到了广东。”周韵表示,生态安葬宣传工作的开展也让更多人了解到这项服务。上海亭葬生态节地葬是什么斜坡式墓地、有机材料的使用与绿色基础设施是生态节地葬的一部分。
民政部下发《关于做好2013年清明节工作的通知》。民政部称,将探索把告别厅租用、骨灰生态葬法等纳入基本服务项目范畴,这也意味着骨灰生态葬法将有望由有关部门来买单 。民政部提出,要鼓励生态安葬 [2],各地要因地制宜开展骨灰撒海、树葬等生态安葬活动,争取对不保留骨灰的实行无偿海葬、撒散等生态化安葬,并对其家属实施奖励。同时,鼓励经营性公墓开辟生态公益墓区,提供无偿或者低价骨灰安葬服务,引导大家摒弃硬质墓穴和墓志等。
海葬,海葬是将骨灰撒入大海的一种葬法。骨灰撒海,冲破了传统的“入土为安”观念。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海葬是继墓葬以后的又一次重大革新,是人类思想的一大飞跃,是社会文明的一大标志。海葬有利于节约土地、发展经济,有利于移风易俗,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骨灰撒大海,情意留人间。树葬,现代树葬是殡葬的一种新形式,就是人们以认养绿地的办法,植一些树木,将亲人的骨灰撒在树下。现代树葬较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地面是没有任何殡葬设施的,而是以纪念树或自然石为标记。生态葬特点:注重生态平衡,尊重生命尊严。
记者采访中发现,目前节地生态葬不被更多人接受的原因集中在“生态葬是不愿意花钱,是随便葬、薄葬,会被人说闲话”。似乎在很多人的认知中,传统的“入土为安”就是“厚葬”,而生态葬等其他形式都是“薄葬”。对此,殡葬行业从业者、浙江安贤园副总经理单璐认为,“生态葬是随便葬、薄葬”这种想法很不客观,“可能是‘望文生义’了。来现场的人都能深深感受到,每一次生态葬都有它独特的仪式感。我一直觉得,人类较珍贵的是记忆,躯体终有消亡,我们通过较新的科技手段把较珍贵的记忆长久保存下来,这才是真正的记住和缅怀。”通过生态葬,未来的自然回归理念将影响更多人对生命的理解。黄浦茶花葬生态节地葬设计
生态节地葬中有些选择,如树葬,能为社区增添更多绿地及生物多样性。闵行合葬生态节地葬陵园
生态葬为何越来越被社会接受?生态葬不是新生事物。1997年有关部门《殡葬管理条例》颁布实施,明确“在实行火葬的地区,国家提倡以骨灰寄存的方式以及其他不占或者少占土地的方式处理骨灰”。2016年,民政部等9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这是全国头一个推行绿色殡葬的文件。据统计,2019年杭州主城区生态葬数量为188例,2020年为312例;2021年,全市选择生态葬的数量为443例,2022年为431例。今年,只选择江葬的就有441例。截至目前,杭州累计有3195位逝者的骨灰撒入钱塘江。闵行合葬生态节地葬陵园
上一篇: 黄浦低碳生态节地葬一条龙服务
下一篇: 南桥海葬生态节地葬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