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区域水资源论证评估
根据上节对我国规划体系的分析,现阶段我国规划体系较为复杂,无明确的标准的分类,我们在研究确定规划水资源论证适用范围时,从水资源论证的角度,重点考虑了两个方面的因素:—是规划发展布局和规模较为明确,具备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基础和条件;二是规划与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关系较为密切,规划发展布局、规模对水资源支撑条件要求高的。对规划不涉及水资源的供求与保护,其规划实施也不需要水资源作为保障,也不会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第三方造成影响的,如《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年规划》等,这类规划不纳入到规划水资源论证适用范围。对建设项目取用水的合理性、可靠性与可行性,取水与退水对周边水资源状况及其它取水户的影响进行分析论证!红河区域水资源论证评估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水资源论证,以规划区域的水资源分析结果作为一个重要的约束条件纳入规划所设立的空间布局、产业布局、社会布局、设施布局的规划目标中,对规划中涉及的需水和退水方案等进行论证,更有效地发挥「源头控制」的作用,在规划后续编制过程中,水资源论证工作应及时地持续跟进,随着规划轮廓的越来越明晰,规划对水资源需求与区域水资源约束间实现反馈与基本平衡,以实现从水资源方面保障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富民区域水资源论证导则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地表水资源量评价需给出地表水资源量多年平均值和不同保证率(50%、75%、90%和95%)的值,需说明年际变化情况和年内分配等。对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历年地表水资源量有明显变化趋势的,应说明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和变化的量级。第二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已经向全国发布,成为未来我国水资源规划、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的基础性数据,具有高度的标准性。规划水资源论证作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过程中应以第二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为基本依据。第二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统—采用1956—2000年同步期水文系列作为水资源评价的基本依据,该水文系列具有较好稳定性和代理性,包含了丰、平、枯水年系列,其评价结果可以代理长系列区域水资源的情况,可以直接用于规划水资源论证中水资源量的评价。若2000年后规划范围水资源出现连续特枯或特丰年份,则可收集2000—2016年水资源公报,统计其水资源量,若与水资源综合规划不—致,则分析其水资源变化情势,反映其变化情况。
规划水资源论证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通过规划水资源论证,把水资源条件作为制定相关规划的重要前提,充分发挥水资源论证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决策关口作用,能够保证规划布局、发展规模与当地水资源禀赋条件、水资源管理要求相适应,实现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在缺水地区、水污染严重地区和生态敏感区域,严格限制经济社会发展用水规模和城市盲目扩张,严格控制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对水资源条件不具备,可能对水资源水生态产生重大不良影响,或者不符合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要求的规划,应当进行调整。规划水资源论证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进一步发挥水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约束引导作用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考虑建设项目对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对应资质:(一)取得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的甲级单位可承担各类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二)取得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的乙级单位,可以承担以下情形取水的水资源论证:1、从地表取水且日取水量在50000立方米以下的;2、从地下取水且日取水量在5000立方米以下的;3、库容在1000万立方米以下或水(火)电站(厂)的装机在5万千瓦以下的水库、水电站取水。(三)取得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的丙级单位,可以承担以下情形取水的水资源论证:1、从地表取水且日取水量在300立方米以下的;2、从地下取水且日取水量在100立方米以下的;3、库容在10万立方米以下或水(火)电站(厂)的装机在500千瓦以下的水库、水电站的取水。我们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保护水资源的良好风尚。玉溪农田灌溉水资源论证调查评价
普及市民的水资源知识。共同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红河区域水资源论证评估
规划水资源论证是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客观要求,为加快水利改变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就必须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对开发利用水资源行为进行科学论证,坚持节水优先、强化保护,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保护,严格水功能区管理,维护河湖健康;坚持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规划制定的重要保障和约束条件,强化用水总量控制、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坚持统筹兼顾、优化配置,统筹协调规划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用水户之间的用水需求,统—优化配置地表水、地下水和其他水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红河区域水资源论证评估
上一篇: 云南采矿业水资源论证报告表
下一篇: 文山地表水水资源论证报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