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式非常规岩芯仪器特色
非常规岩芯油气聚集过程中,呈现低速非达西渗流特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以四川盆地侏罗系致密油为例,在运聚渗流实验的流速范围内,渗流曲线由平缓过渡的两段组成,较低渗流速度下的上凹型非线性渗流曲线和较高流速下的拟线性渗流曲线,渗流曲线主要受岩心渗透率的影响,渗透率越低,启动压力梯度 越大,非达西现象越明显。运移过程中依次经历拟线性流、非线性流和滞流 3 个阶段。由于生烃增压产生的压力梯度由源向储呈现递减趋势,因此 3 个阶段的石油运移速度和含油饱和度都将逐级降低(图 6)。致密储层非达西渗流机制决定了油驱水阻力大、含油饱和度低的特点,需要人工压裂注气液,增加驱替力,形成有效开采的流动机制。小角中子散射和超小角中子散射技术:不能精确表征页岩多尺度全孔径范围内的微观孔隙结构。一体式非常规岩芯仪器特色

非常规岩芯油气与常规岩芯油气在油气来源与成因上存在着密切联系,在同一含油气系统中,两者具有相同的烃源系统和母质来源、相同的初次运移动力、相同或 相似的油气组分及同位素组成等。两者在空间分布上紧密共生出现,形成统一的常规—非常规岩芯油气“有序聚集”体系。因此,在遵循两类资源差异性的基础上,常规—非常规岩芯油气应协同发展,遵循二者“有序聚集”的内在规律,以各自特色的生产方式,对含油气单元中不同层系、不同类型油气资源,开展“立体勘探、协同开发”,从而极终实现对整个含油气单元的高效、快速开发。NMR非常规岩芯自由弛豫非常规岩芯的分析有助于评估油气储层的性能和开发潜力。

中国陆相页岩油与粉砂质致密油,源岩与储集层均属于细粒沉积岩。源岩以陆相半深湖-深湖相富有机质页岩以Ⅰ型和ⅡA 型干酪根为主,成熟度普遍偏低,Ro 一般为 0. 7% ~ 1. 3% ,处于生成偏轻的石油阶段,页岩有机质丰度较高( TOC 一般在2. 0% 以上,极高可达 40% ) ,是陆相页岩油与致密油重要的烃源岩类型。储集层多形成于三角洲前缘-三角洲-深湖-半深湖等细粒沉积环境,而有别于常规岩芯油气储集层形成的冲积扇-河流-三角洲平原等粗粒级沉积环境 。因此,开展中国陆相页岩油与粉砂质致密油源储细粒沉积岩沉积机理与分布模式研究,创新和建立沉积学研究的一个新分支—细粒沉积学,以页岩、粉砂岩等不同岩性细粒沉积物的物理与化学性质及其沉积作用、沉积过程等为研究内容,将为明确细粒致密储集层、富有机质页岩分布预测、有利沉积相带和富集区提供基础依据。
采用强化采油(EOR)可以提高宏观和(或) 微观采油效率,进而提高整体的采收率.常规的强化采油(EOR)方法主要有化学驱、气体混相驱、热力采油等.其中,化学驱包含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驱、三元复合驱等.此外,近些年纳米流体驱也成为研究热点。 非常规岩芯储层呈现低速非达西渗流特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渗流曲线由平缓过渡的两段组成,较低渗流速度下的上凹型非线性渗流曲线和较高流速下的拟线性渗流曲线,渗流曲线主要受岩芯渗透率的影响,渗透率越低,启动压力梯度越大,非达西现象越明显。需要人工压裂注气液,增加驱替力,形成有效开采的流动机制。由于流体之间的弛豫时间NMR数据可用于区分粘土结合水、毛细结合水、可动水、天然气、轻质油和粘性油。

非常规岩芯油气为源内或近源非浮力聚集,水动力效应不明显,油气水分布复杂。在致密油储层中,纳米级孔喉是主要的储集空间,烃源岩生烃增压产生的异 常高压促使油气在源内滞留或短距离运移聚集,或经初次运移,注入致密储层形成致密油气。在这种非浮力聚集的情况下,致密油气区不存在明确的油气水边界,这一规律和特征已被 Bakken 等中外典型致密油研究所证实。对于致密储层,烃源岩生烃模拟实验及岩石物性测试表明,生烃增压和毛细管压力差是致密油运聚的主要动力,浮力难以发生作用。非常规岩芯储层孔隙度小于10%;孔喉直径小于1μm或空气渗透率小于1mD。一体式非常规岩芯仪器特色
对于流体中的质子:当流体处于均匀静磁场时,T1近似等于T2。一体式非常规岩芯仪器特色
聚合物驱油: 除聚合物( polymer) 外,表面活性剂( surfactant)以及碱剂( alkali) 也是化学驱方法中常用的驱替剂,在注水时加入三者复合体系的驱油方法称为三元复合驱( ASP flooding) .将三者联合起来使用,具有协同增强的效应,是一种较新的技术方法.表面活性剂能够大幅度降低油-水间的界面张力,提高毛细管数.碱剂在注入地层后,能与原油中的有机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表面活性剂石油酸皂.石油酸皂能与注入的表面活性剂产生协同作用,进一步降低界面张力.同时,碱剂还能够降低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损失.除此以外,乳化、带油、泡沫滞留、改变岩石润湿性等也是三元复合驱提高原油采油率的机理.一体式非常规岩芯仪器特色
上一篇: 高精度核磁共振水泥基材料-土壤-岩芯等多孔介质检测原理
下一篇: 一站式磁共振非常规岩芯检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