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回流提取浓缩设备报价
矩源超声波低温提取浓缩设备收膏率比传统工艺可提高10%-15%,药效成分含量成倍提高。也可根据客户要求加装搅拌装置,如采用动态提取,使药材中溶质浓度和溶剂中溶质浓度始终保持很高的梯度,更有利于药材中的溶质快速溶出,收膏及有效成份收率均有明显增加。
矩源超声波低温提取浓缩设备设备利用率高,可单独提取、浓缩,也可提取浓缩同时进行,操作简便,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节省中间贮罐,投资费用低。 矩源超声波低温提取浓缩全套设备均采用不锈钢制造,全密封管道化生产,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消除重金属及细菌的渗入,符合GMP要求。 上海矩源自动化设备控制程度高,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海南热回流提取浓缩设备报价
超声波低温提取浓缩设备
技术参数:
型 号:JYT-500LN
提取罐有效容积:500L
工作容积:500L
内筒直径:400 mm
内筒壁厚:3mm
夹套直径:500mm
夹套壁厚:5mm
外层直径:600mm
外层壁厚:3mm
投料口直径:400mm
除沫器:Ø89不锈钢波纹
保温厚度:60mm
**视灯:1个
**温度表:1个
压力表:1个
清洗球:1个
放空阀:1个
卧式冷凝系统:列管式冷凝器
冷凝换热面积: 1.85㎡
管程:设计压力:常压,工作压力:常压,设计温度:100℃,工作温度≤95℃。工作介质:二次蒸汽。
壳程:设计压力:0.2MPa,工作压力:常压,设计温度:50℃,工作温度:15-30℃。工作介质:冷却水。
直径:159mm
不锈钢管:Ø19
上海热回流提取浓缩设备上海矩源只有立足于you质的产业链才有可能达到高质量,进而推动公司长远健康发展。
上海矩源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超声波低温萃取浓缩成套设备优点:
设备结构紧凑,站地面积小,实际占地面积在5~6M2左右,并可以根据生产需要将设备用有机玻璃分为工作区间和洁净区间及两套单独操作的电控柜,方便实际使用中的操作。
适应性很广:上海矩源超声波低温动态循环提取真空浓缩设备,提取中药材不受成分极性、分子量大小的限制,适用于绝大多数中药材和各类成分的提取;此设备为全封闭内循环结构,可对贵重溶媒进行多次重复使用。
设备特点:
设备使用效率高:矩源设备是我公司研制的超小型聚能式超声波动态提取机组,此设备在传统多功能提取机、萃取罐、直锥形和斜锥形提取罐的基础上优化产品结构将聚能式超声波设备整合在此设备中,使超声波动态循环萃取、提取、过滤等生产工艺一步完成,有效节省了原材料和工作时间,工作效率比一般多功能提取设备提高了50%~500%,
原材料转化率高:矩源设备利用超声波独具的物理作用、空化作用能促使植物细胞组织破壁或变形,溶质的质点间的振动、加速度冲击、声压剪切等效应力加强,使物料形成局部点的极端高温高压,促使中药有效成分析出,提取率比传统工艺提高达50—65%。
上海矩源自动化成熟的工艺,精湛的技术,精致的设备,欢迎广大用户来厂参观洽谈合作!
矩源超声波植物提取浓缩回收机组主要特点:占地面积小,*需5M2以内,连接水电即可工作,设备实验型投料量5-10KG,生产型投料量500-1500KG。矩源超声波植物动态提取浓缩系统配有回流冷凝器、回流冷却器、油水分离器,可有效的回收物料中挥发性芳香油。设备采用导热油或水循环加热(夹层无压力),罐内液体受热均匀。矩源超声波动态提取浓缩设备自带蒸发浓缩器,浓缩效率更高,浓缩比重可达1.1~1.3。是天然植物药提取方面的中试设备,适用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医院、药厂、食品行业对中草药液、茶汁和果汁等物质的提取、浓缩以及有机溶剂的回收。
上海矩源设备一年质保,终生维护,**快时间服务客户!海南中草药提取浓缩设备出厂价
技术、工艺、售后、为您提供完善产品保障!海南热回流提取浓缩设备报价
上海矩源专注与制药企业提供服务
上海矩源与制药**企业曙光医院、同仁堂、白云山药业、绿谷制药、上海现代制药股份、中美华制药股份等达成长期战略合作。产品大批量投入使用,质量得到客户的高度认可。可提供提取浓缩、精油提纯、医药片剂、中成药等制药系统解决方案。
专业的应用技术部,提供及时的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务。定制化产品方案24小时内可完成调试。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备件充足,可应对紧急订单。
上海矩源厂家直销,欢迎广大用户来厂参观考察! 海南热回流提取浓缩设备报价
上海矩源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视科技创新为竞争力是一家集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和提供完善售后服务于一体的技术企业,主要生产食品工程、医药工程、饮料工程、香精香料设备、化妆品设备、乳品工程、制药设备、化工设备、杀菌设备、发酵工程及通用包装设备的现代化企业,产品用于香精、生物、食品、医药、化妆品、日用、化工等领域。上海矩源自动化在立足自主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借鉴意大利、德国等食品、医药、包装加工设备的先进技术经验,同时整合、吸收欧美先进的机械设计理念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并积极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多所国内高校进行技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