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流人工湿地技术
湿地植物的搭配:时间层面上,湿地植物以耐寒或常绿型为主,确保系统的整体净化效果;同时尽可能结合不同花期和群落演替特征,让湿地“四季常绿”“四季有花”“自然演替”。值得注意的是,多品种湿地植物的配置也应考虑一定的“相生相克”。不同植物之间存在着对光、水、营养等资源的竞争,也会通过化感作用影响周围“邻居”的生长。Sczepanska研究发现宽叶香蒲、水葱、苔草等植物体腐烂产生的化感物质对芦苇生长、繁殖具有***作用。此外,一些植物的枯枝落叶经雨水淋溶或微生物的作用也会释放出化感物质,***植株的生长,如宽叶香蒲枯枝烂叶腐烂后会阻碍其本身新芽的萌发和新苗的生长。 不论人工或天然,湿地都具有其十分强大的生态功能;表面流人工湿地技术
人工湿地发展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自西德1974年***建造人工湿地以来,各种不同的湿地在世界各地已被用来处理大量不同的废水。1996年9月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第四次国际研讨会,标志着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新型废水处理技术已经正式进入水污染控制领域。目前,在美国有600多处人工湿地工程用于处理市政、工业和农业废水,400多处人工湿地被用于处理煤矿废水,50多处人工湿地用于处理生物污泥,近40处人工湿地用来处理暴雨径流,超过30处人工湿地系统用于处理奶产品加工废水;在丹麦、德国、英国各国至少有200处人工湿地系统在运行,新西兰也有80多处人工湿地系统被投入使用。 表面流人工湿地专业生产人工湿地的知识汇总;
在人工湿地中,水会与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净化,颗粒介质(碎石或砂)、微生物、植被,甚至野生动物都会参与其中。物理、化学反应,以及微生物参与的过程可以降解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也可以消除病原微生物。而微生物也会参与化学物质的转化、挥发、沉淀、吸附(附着或吸收)以及光降解。哪种过程所占比重比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湿地的设计。人工湿地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表面流湿地,主要处理过程是在一个水体中进行的;另外一种是潜流湿地,净化过程是在陆地上进行的。在第一种系统里,水暴露在大气中,循环流经植物的茎和叶。这类湿地一般是,植物扎根在池底。净化主要依赖于生物膜(附着在植物茎叶上的微生物群落)。这种系统一般用来进行三级处理,也就是进一步改善经传统污水处理厂净化后的水的水质。
目前世界多数地区采用的水处理方法很难应用于农村地区或发展中国家。这种模式首先要建立一个分布***的污水收集系统,将污水引至一个大型污水处理厂再进行集中处理,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成本和能耗都很高。事实上,承担污水处理工作的是一些世界上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它们处理的污水总量也很惊人。欧洲的污水处理厂商管理着总长超过220万千米的污水管道和大约7万座污水处理厂。据估计,美国总发电量的3%要用于污水处理。的确,在工业化国家的大城市,污水处理厂占地面积小、处理效率高,这种水处理系统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然而,要处理乡村地区少量、分散的污水,该模式就必须做出改变了。有必要开发一种实施与运行成本更低,能适应每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的技术。这种技术应该易于维护,在源头对污水进行分散处理。 人工湿地技术在中国的认识和实践误区;
微生物在湿地除磷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由于水芹湿地和凤眼莲湿地中含有大量的磷细菌,水芹和凤眼莲湿地对磷的净化率比空白床分别高、。由于含磷细菌量高于另外两组湿地,水芹湿地在整个过程中对磷的去除率都高于对照组和凤眼莲湿地,平均高出、。凌云等研究表明:微生物的增加使TP平均去除率达到,高于空白的。可见微生物对磷的去除有一定影响。湿地进水可影响湿地微生物及植物的生长,从而影响处理效果。研究表明:随着碳源的增加,释磷菌能够从进水中获得充足的碳源,从而可以比较充分地释磷,因此,磷的去除率随碳氮比的增加而提高。 人工湿地在农村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定西人工湿地商家推荐
人工湿地有什么作用?表面流人工湿地技术
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除磷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植物的湿地对磷的去除有很好的效果。研究发现,黄花鸢尾碎石床人工湿地对TP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无植物碎石床,其TP去除率分别为、,可见黄花鸢尾对TP的去除有很大影响。李林锋等研究表明:有湿地植物的湿地TP去除率为56%~65%,远高于没有植物的湿地对TP的去除率(约为45%);其中,植有香蒲、芦苇与茭白的人工湿地TP平均去除率约为,植有水葱和千屈菜的人工湿地TP去除率约为57%,植有鸢尾和菖蒲的人工湿地TP去除率约为59%。 表面流人工湿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