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转站垃圾渗滤液处理原理

时间:2024年11月09日 来源:

两大特点难点:就是其可生化性差及是否产生浓水回灌问题。对于其产生机理,只是基于一定的定性认识,还缺乏对于其动力学特征等深层次机理的研究。经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并通过工程实例,对渗滤液处理方法,采用以下工艺可以解决渗滤液的诸多问题。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艺,填埋场渗滤液水量变化大、需要大型调节池;水质变化大,对处理设施的冲击大;成分复杂、高COD、高氨氮、高重金属和电导率。常用的处理工艺为:预处理+A/O+内(外)置UF+卷式NF/RO;预处理+A/O+外置UF+DTRO;预处理+两级DTRO。典型的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艺为:“预处理+两级A/O+UF+NF/RO”。反渗透技术:实现渗滤液的高浓度有机物和盐分去除。北京中转站垃圾渗滤液处理原理

污水在奥贝尔氧化沟进行好氧生化处理,奥贝尔氧化沟采用三沟式A/O工艺,具有先进的污水脱氮处理效果。该工艺突出的优点是在头一沟中既能对氨氮进行硝化,又能以BOD为碳源对硝酸盐进行反硝化,总氮去除率可达80%,由于利用了污水中BOD作碳源,导致污水中的 BOD5被去除,减少了污水中的需氧量。为了提高氧化沟脱氮效果,把第三沟的出水用潜水泵再抽至头一沟进行内回流,在头一沟中进行反硝化。经氧化沟处理的污水流入二沉池进行固液分离,澄清水自流至稳定塘进行生物处理。二沉池的剩余污泥靠重力排至浓缩池。浓缩池中的上清液回流至氧化沟处理,其浓缩后的污泥用潜水泵抽至罐车输送到垃圾填埋场填埋,或进行堆肥处理。北京中转站垃圾渗滤液处理原理污泥回用:将渗滤液中污泥作为肥料或建材。

渗滤液明显特点:(1)有机物浓度高。垃圾渗滤液中的CODcr和BOD5浓度较高可达几万毫克/升,与城市污水相比,浓度非常高。高浓度的垃圾渗滤液主要是在酸性发酵阶段产生,pH值略低于7,低分子脂肪酸的COD占总量的80%以上,BOD5与COD比值为0.5~0.6,随着填埋场填埋年限的增加,BOD5与COD比值将逐渐降低。(2)氨氮含量高。由于大部分填埋场为厌氧填埋,堆体内的厌氧环境造成渗滤中氨氮浓度极高,并且随着填埋年限的增加而不断升高,有时可高达1000~3000mg/l。当采用生物处理系统时,需采用很长的停留时间,以避免氨氮或其氧化衍生物对微生物的有害作用。

五个阶段的具体内容:1、初始调节阶段:垃圾填入填埋场内,填埋场稳定化阶段即进入初始调节阶段。此阶段内垃圾中易降解组分迅速与垃圾中所夹带的氧气发生好氧生物降解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O2)和水,同时释放一定的热量。2、过渡阶段:此阶段填埋场内氧气被消耗尽,填埋场内开始形成厌氧条件,垃圾降解由好氧降解过渡到兼性厌氧降解。此阶段垃圾中的硝酸盐和硫酸盐分别被还原成氮气(N2)和硫化氢(H2S),渗滤液pH开始下降。3、酸化阶段:当填埋场中持续产生氢气(H2)时,意味着填埋场稳定化进入酸化阶段。在此阶段对垃圾降解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兼性和转性厌氧细菌,填埋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CO2),渗滤液COD、VFA和金属离子浓度继续上升至中期达到较大值,此后逐渐下降;PH继续下降到达较低值,此后逐渐上升。4、甲烷发酵阶段;5、成熟阶段。城市景观水体:将处理后的渗滤液用于城市景观水体。

常见膜法处理工艺简介,目前常见的膜法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主要为:生化法(A/O或A2/O)+MBR/管式超滤+纳滤+反渗透(+DTRO)。在常见的膜法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中,各工艺的主要功能如下:①非膜法工艺(如传统的生化法或一些厌氧/好氧反应器等)通常做为膜法工艺的预处理工艺;②反渗透工艺在渗滤液处理工艺中主要起到降低外排水的电导率和有机物含量的作用,此外,反渗透工艺可以大幅度截留垃圾渗滤液中离子态氮(如硝酸根等),降低产水中的总氮值,较终使排放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以下。人工湿地:构建生态工程,处理渗滤液。集装箱式垃圾渗滤液处理标准

渗滤液处理过程中的水质检测,确保出水达标。北京中转站垃圾渗滤液处理原理

光催化氧化,光催化氧化是一种新型的水处理技术,对一些特殊污染物的处理比其他方法要好,因而在垃圾渗滤液的深度处理方面有着不错的应用前景。该法的原理是在废水中加入一定数量的催化剂,在光的照射下产生自由基,利用自由基的强氧化性达到处理目的。光催化氧化采用的催化剂主要有二氧化钛、氧化锌、三氧化二铁等,其中二氧化钛使用较普遍。D. E. Meeroff 等〔22〕用TiO2 作催化剂进行光催化氧化垃圾渗滤液实验,垃圾渗滤液经过4 h 的紫外光催化氧化后,COD 去除率达到86%,B/C 从0.09 提高到0.14,氨氮去除率为71%,色度去除率为90%;反应完成后85%的TiO2 可被回收。北京中转站垃圾渗滤液处理原理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本站不为信息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