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审计专业
按采用的技术模式,审计可以分为账项基础审计、系统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三种。(一)账项基础审计。账项基础审计是审计技术发展的第1阶段,它是指顺着或逆着会计报表的生成过程,通过对会计账簿和凭证进行详细审阅,对会计账表之间的勾稽关系进行逐一核实,来检查是否存在会计舞弊行为或技术性措施。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特别是专门的舞弊审计时,采用这种技术有利于作出可靠的审计结论。(二)系统基础审计。系统基础审计是审计技术发展的第二阶段,它建立在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上。即首先进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测试和评价,当评价结果表明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健全且运行有效、值得信赖时,可以在随后对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工作中只抽取小部分样本进行审查;相反,则需扩大实质性测试的范围。这样能够提高审计的效率,有利于保证抽样审计的质量。(三)风险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是审计技术的较新发展阶段。采用这种审计技术时,审计人员一般从对被审单位委托审计的动机、经营环境、财务状况等方面进行周全的风险评估出发,利用审计风险模型,规划审计工作,积极运用分析性复核,力争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上。收集充分、有力的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的中心。专项审计专业
业务部门应负责审计现场有关资料的保密管理工作。由于审计工作本身的特性,审计机关在进行现场审计过程中,办公地点往往不固定,而且收集的资料数量多、种类杂,审计组不可能设专门的保密工作人员,所以审计现场保密工作就成为审计机关需要研究和完善的重要环节。除了加强现场保密管理工作,完善资料借阅、存放、移交等手续,确保万无一失外,由于审计人员的所有审计资料大都存放于计算机、移动硬盘等电子存储设备,所以审计人员应在审计期间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计算机、移动硬盘等,并不得接入互联网,以免造成审计资料的泄露。除此之外,审计机组还应特别加强审计人员住宿、旅途车辆、办公场所等的安全防范工作,确保审计现场保密工作落到实处。专项审计专业各国机构审计都具有法律所赋予的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强制性。
财政财务审计在审计产生以后的比较长一段时期都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可以说是一种传统的审计;又因为这种审计主要是依照国家法律和各种财经方针政策、管理规程进行的,故又称为依法审计。我国审计机关在开展财政财务审计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被审单位和人员存在严重违反国家财经法规、侵占国家资财、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往往会立专案进行深入审查,以查清违法违纪事实,作出相应处罚。这种专案审计一般称为财经法纪审计,它实质上只是财政财务审计的深化。
事实上,有关于企业外部审计的作用,其主要有这些:1、经济鉴证作用:经济鉴证作用是指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及其其他资料进行检查和验证,确定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否真实、公充、合规、然后出具书面证明,以便审计的委托人或委托人提供确切的财务信息,并取信于社会的一种职能。2、经济促进作用:经济促进作用是指通过外部审计工作地实施,可以发现影响被审计单位财务成果和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并针对问题的所在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这样就有利于被审计单位改善物质技术条件和人员管理素质,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以上是对企业外部审计作用的相关介绍。当前,在企业经营期间,其遇到需要开展外部审计工作的情形非常之多。事前审计是指审计机构的专职人员在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及其他经济活动发生之前所进行的审计。
审计还可按执行地点分为报送审计和就地审计。前者是指审计机构对被审单位依法定期报送的计划、预算和会计报表及有关账证等资料进行的审计,主要适用于国家审计机关对规模较小的事业单位进行的财务审计;后者是指审计机构委派审计人员到被审单位进行现场审计,以各个方面调查和掌握被审单位的情况,作出准确的审计结论。按执行的地点可以分为报送审计和就地审计。就地审计又称现场审计,是审计机构派出审计小组和专职人员到被审计单位现场进行的审计。它是国家审计机关、民间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的主要类型。审计是对资料作出证据搜集及分析,以评估企业财务状况。专项审计专业
履行审计(遵行审计):评估组织是否遵守由更高权力机构所订的程序、守则或规条。专项审计专业
有人认为审计(AUDIT)是从会计中派生出来的,其本质还是与会计有关。事实上,审计与会计是两种不同的但又有联系的社会活动。审计与会计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审计的主要对象是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会计资料是审计的前提和基础。会计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活动本身就是审计监督的主要对象。我国古代的“听其会计”和西方国家的“听审”,都含有审查会计之意,检查会计资料只是审计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专项审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