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蓝光扫描仪优点

时间:2023年04月13日 来源:

蓝光三维扫描仪和白光三维扫描仪都属于结构光学三维扫描仪,工作原理都是投射出光栅进行面扫描,不同的是蓝光对外界环境光的抗干扰性更强。蓝光作为单一色彩的光源,其波长在380-450nm之间,其间380-410nm波段的蓝光被称为高能蓝光。由于自然光中蓝光的成分少,波长短,能量高等物理特性,因此,蓝光三维扫描仪的抗环境光干扰性相对于白光三维扫描仪要强大很多,使其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正常使用,精度明显高于白光三维扫描仪。蓝光三维扫描仪光机采用冷光源LED光,能够有效的降低光机工作时的温度,提高光机的使用时间,间接提高扫描仪的使用寿命。高精度手持蓝光扫描仪会自动生成三角网格面,可快速处理数据。高速蓝光扫描仪优点

高速蓝光扫描仪优点,蓝光扫描仪

三维蓝光扫描仪的特点:1、扫描速度快:2-5秒可得到数百万数据点,效率极高;2、立体面连续扫描:每次扫描工件的一个立体三维特征面,经多次多角度连续扫描,数据自动拼接后获得整个物体表面的三维数据,测量点分布密度极高而且非常规则(呈矩阵排列)、纹理清晰;3、精度高:利用特有的测量技术,单幅扫描精度可达0.01~0.03mm;4、标志点全自动拼接:扫描过程实时显示全自动拼接,扫描时物体可任意翻转和挪动。通过对标志点的拼接加以形成物体三维测量测量数据,从而实现物体全方面扫描。减少了测量的死角与扫描盲区。跟踪式蓝光扫描仪哪家有卖三维蓝光扫描仪可以检测每个细节并提供极高的分辨率。

高速蓝光扫描仪优点,蓝光扫描仪

3D蓝光扫描仪的优势是什么?1、提高产品设计的灵活性:通常手动设计的过程既复杂又费力,因种种原因需要不断重新修改设计,这就无形中增加了设计成本。如果想让产品设计既省时又省力,复杂设计简约化,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设计成本,3D蓝光扫描仪可以实现这一需求。2、提高产品的准确性和质量:3D蓝光扫描仪可在短时间内通过“高精度”创建数字化三维模型或原型。那么,设计师或制造商则可以轻松地将三维模型与实际产品进行对比,可以快速检测出问题。并且质量控制过程可以自动化,加快检测进度。另外,还可以通过3D蓝光扫描仪创建模具,确保产品的准确性,设计的产品也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三维蓝光扫描仪的作用是什么?1、质量控制:三维蓝光扫描仪通过对注塑模具或注塑产品的外形尺寸三维扫描获取表面全尺寸信息进行产品外形尺寸的品质管控,相比较于传统接触式三次元的检测方式,三维蓝光扫描仪在轮廓面的数据量更大,反馈得到的数据量更大,从而给予修模提供的分析依据更全方面。2、合模评估及装配检测:以往模具加工过程中的合模环节,一般通过涂刷红丹观察接触面上色的情况进行分析后进行修改,凭借经验修改模具因而导致改模耗时长,没有数据支撑,通过扫描仪的辅助,能快速获取模具的基本数据,大幅的节省了在各个环节的来回测验时间。蓝光三维扫描仪有什么特殊之处?

高速蓝光扫描仪优点,蓝光扫描仪

三维激光蓝光扫描仪的用途有哪些?由于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可以密集地大量获取目标对象的数据点,因此相对于传统的单点测量,三维激光蓝光扫描技术也被称为从单点测量进化到面测量的改变性技术突破。该技术在文物古迹保护、建筑、规划、土木工程、工厂改造、室内设计、建筑监测、交通事故处理、法律证据收集、灾害评估、船舶设计、数字城市等领域也有了很多的尝试、应用和探索。三维激光蓝光扫描系统包含数据采集的硬件部分和数据处理的软件部分。按照载体的不同,三维激光扫描蓝光系统又可分为机载、车载、地面和手持型几类,主要应用于逆向工程,负责曲面抄数,工件三维测量,针对现有三维实物(样品或模型)在没有技术文档的情况下,可快速测得物体的轮廓集结数据,并加以建构,编辑,修改生成通用输出格式的曲面数字化模型。蓝光三维扫描仪的抗环境光干扰性相对于白光三维扫描仪要强大很多。高速蓝光扫描仪优点

跟踪式蓝光3D扫描仪可以使物体扫描处理后的细节更为真实细腻。高速蓝光扫描仪优点

蓝光扫描仪的应用领域:精美的工艺品、生活用品、厨房小家电、工业零部件、汽车配饰、发动机、汽车外壳,这些产品从图纸到精美的产品前,都需要去把控其设计细节(实物的尺寸及尺寸的偏差),蓝光扫描仪可准确测量这些细微之处的尺寸和尺寸偏差。细节的微小偏差逃不过蓝光扫描仪的“慧眼”,尺寸的偏差可通过不同的颜色标注出来,带领我们去领略不同零件的细节美,去管控成型质量、装配精度等。除此以外,蓝光扫描仪可以对实物进行逆向建模,从而获得实物的二维尺寸图纸。高速蓝光扫描仪优点

隼实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以提供三维扫描仪,尺寸测量仪,工程服务,工业测量为主的私营合伙企业,公司成立于2017-06-19,旗下中观,海克斯康,德特克,CREAFORM,PMT,GOM,蔡司,联泰,已经具有一定的业内水平。隼实电子致力于构建机械及行业设备自主创新的竞争力,将凭借高精尖的系列产品与解决方案,加速推进全国机械及行业设备产品竞争力的发展。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本站不为信息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