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程人脸识别怎么用

时间:2022年06月08日 来源:

2014年是我国人脸识别技术的转折点,使人脸识别技术从理论走向了应用,2018年则是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重要节点,“刷脸”时代正式到来。有数据显示,2010-2018年,我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0.7%。2018年,我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规模为25.1亿元,预计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近年来,市面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刷脸产品,除了安防、金融这两大领域外,人脸识别还在交通、教育、医疗、警务、电子商务等诸多场景实现了广泛应用。人脸识别智能门禁在社区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身份认证作用,已经逐渐成为了社区安防管控的一大利器。人脸识别可以根据内部员工生物识别信息以及门禁考勤记录。南京工程人脸识别怎么用

   然后想说一下人脸识别技术发展应用的必要性,为什么要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在政策方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工信部发布的《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保障了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发展;在技术方面,深度学习将人脸识别的精确度提高到了肉眼级别别,为其商业化打下了基础;人脸识别比较大的优势在人脸与人体的其它生物特征(指纹、虹膜等)一样与生俱来,它的***性和不易被复制的良好特性为身份鉴别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与其它类型的生物识别比较人脸识别具有如下特点:非强制性:用户不需要专门配合人脸采集设备,几乎可以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就可获取人脸图像,这样的取样方式没有“强制性”;非接触性:用户不需要和设备直接接触就能获取人脸图像;并发性:在实际应用场景下可以进行多个人脸的分拣、判断及识别;除此之外,还符合视觉特性:“以貌识人”的特性,以及操作简单、结果直观、隐蔽性好等特点。宁波综合能源人脸识别解决方案利用虹软人脸识别算法,集成开发出一系列面向校园的智能化产品。

  人脸识别算法一般会设定一个阈值作为评判通过与否的标准,该阈值一般是用分数或者百分比来衡量。业界一般采用“认假率(FAR,又称误识率,把某人误识为其他人)”和“拒真率(FRR拒真率,本人注册在底库中,但比对相似度达到不预定的值)”,来作为评判依据。当人脸比对的相似度值大于此阈值时,则比对通过,是同一个人,否则比对失败,不是同一个人。每个阈值我们都可以统计对应的FAR\FRR,不同阈值的FAR/FRR值可绘成ROC曲线(ReceiverOperatingCurve),我们可以通过ROC曲线选定一个合理的阈值点。其实这种算法类问题,还是要自己上手体验过才能有直观认知。

人脸识别技术发展历程人脸识别**初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有研究人员开始研究,真正进入初级的应用阶段是在90年代后期,发展至今其技术成熟度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分为机械识别、半自动化识别、非接触式识别及互联网应用阶段。与其他生物识别方式相比,人脸识别优势在于自然性、不被察觉性等特点。自然性即该识别方式同人类进行个体识别时所利用的生物特征相同。指纹识别、虹膜识别等均不具有自然性。不被察觉的特点使该识别方法不易使人抵触,而指纹识别或虹膜识别需利用电子压力传感器或红外线采集指纹、虹膜图像,在采集过程中体验感不佳。目前人脸识别需要解决的难题是在不同场景、脸部遮挡等应用时如何保证识别率。此外,隐私性和安全性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人脸识别优势明显,未来将成为识别主导技术。具体来说,相比指纹识别、虹膜识别等传统的生物识别方式,优点主要还集中在四点:非接触性、非侵扰性、硬件基础完善和采集快捷便利,可拓展性好。在复杂环境下,人脸识别精度问题得到解决后,预计人脸识别有望快速替代指纹识别成为市场大规模应用的主流识别技术。可以提供自动**系统。

  系统检测后将发出报警到后端监控中心。●人脸抓拍功能对于上机、过程人脸比对等,均进行人脸抓拍,并将抓拍的照片回传至监控中心。塔吊、升降梯驾驶员人员身份验证终端AFG05C+C6参数塔吊、升降梯驾驶员人员身份验证终端AFG05C+C6参数远程视频监控设计目标通过为工地安装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工地各个区域的视频监控管理,并支持远程PC视频查看和手机视频查看功能。远程视频监控架构系统架构分为2个部分,前端主要为高清网络摄像机;后端监控中心包括NVR录像存储、流媒体服务器等。远程视频监控功能特点系统支持远程或本地的视频监控,实时高清视频录像、录像回放查询功能。系统支持手机视频功能,能通过手机查询各个点位的视频画面。智能化建筑工地管理系统平台-主要功能。由两个环节构成:1是人脸比对即判断待验证的人脸是不是本人,2是检测即判断待验证的人脸是不是真实有效的。海淀区特色人脸识别产品介绍

人脸识别技术简化检索和跟踪的时间。南京工程人脸识别怎么用

人脸信息属于弱隐私,安全性方面还有很些欠缺。当前学术和商业界在***检测方面已耕耘多年,相信在多策略融合下能有一定突破。当然,虹膜识别相比安全性更高,但在商业落地方面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硬件成本,部署便利性等。从传统的手工特征到现在的“***”CNN,人脸识别取得的技术突破确实有目共睹。尽管在应对无约束、跨年龄、模糊、遮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已经在一些特定场合下成功落地,所以个人觉得未来可期。从信息和安全角度讲,人脸信息属于弱隐私,安全性方面还有很些欠缺。当前学术和商业界在***检测方面已耕耘多年,相信在多策略融合下能有一定突破。当然,虹膜识别相比安全性更高,但在商业落地方面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硬件成本,部署便利性等。从传统的手工特征到现在的“***”CNN,人脸识别取得的技术突破确实有目共睹。尽管在应对无约束、跨年龄、模糊、遮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已经在一些特定场合下成功落地。南京工程人脸识别怎么用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本站不为信息真实性负责